这个成语是“心悦诚服”。你有没有想过,当我们在表达赞同的时候,为什么要举双手?其实,这个动作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成语,那就是“多此一举”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,做了不必要的、多余的事情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成语,看看它是怎么来的,又是怎么被应用的。
“多此一举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现在清朝李绿园的《歧路灯》第四回中。原文是:“寅兄盛情,多此一举。”这里的“多此一举”指的是寅兄的热情招待,其实是不必要的。从这句话中,我们可以看出,早在清朝时期,人们就已经在使用这个成语了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表达赞同的场景。比如,在课堂上,老师提出一个问题,如果你知道答案,就会举手回答。这时候,只需要举一只手就可以了。但是,如果你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,或者你非常想表达自己的意见,你就会举双手。这时候,你就“多此一举”了。
再比如,在投票的时候,只需要举一只手表示赞成或者反对。但是,如果你举双手,那就意味着你在非常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,这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过激的行为。
“多此一举”这个成语,通常带有贬义。它指的是做了不必要的、多余的事情。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你做了“多此一举”的事情,可能会被人认为是傻气或者浪费精力。
比如,你已经在喝汤了,却还要用筷子夹汤喝,这就属于“多此一举”。因为你已经用汤匙喝汤了,再用筷子夹汤,就是多余的。
再比如,你已经在下雨了,却还要打伞,这也属于“多此一举”。因为你已经淋雨了,再打伞,就是多余的。
虽然“多此一举”通常带有贬义,但在某些情况下,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。比如,你已经在做一件好事了,却还要做得更好,这就是一种“多此一举”的精神。
比如,你已经在帮助别人了,却还要做得更多,这就是一种“多此一举”的精神。因为你已经帮助别人了,再做得更多,就是出于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。
再比如,你已经在追求进步了,却还要做得更好,这也是一种“多此一举”的精神。因为你已经追求进步了,再做得更好,就是出于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。
“多此一举”这个成语,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内涵。中国人讲究实际,不喜欢做无用功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通常会尽量避免“多此一举”的行为。
但是,中国人也讲究精神,追求进步。因此,在某些情况下,我们也会做出“多此一举”的行为,以表达我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“举双手赞成打一成语”,这个谜语其实很简单,答案就是“多此一举”。这个成语告诉我们,在日常生活中,要尽量避免做不必要的、多余的事情。但是,我们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,不断追求进步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“多此一举”这个成语有更深的理解。在今后的生活中,愿你能避免“多此一举”的行为,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。